• 心胸外科

    心脏里的“阀门”坏了,不开刀也能巧换“心门” | 台州市中心医院完成首例经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TAVR)

    作者:叶倦 发布时间:2024/01/22 点击数: 【字体:

    本网讯(文化中心 叶倦 宣传统战部 李婧)心脏被称为人体“发动机”,这台发动机里有很多瓣膜。主动脉瓣膜病是最常见的瓣膜病之一。近日,台州市中心医院心肺诊疗中心团队成功为一位主动脉瓣膜重度关闭不全的老年患者实施了经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TAVR)。

    医生名片
    9427c66fa7274914b356b1ecfd3ce390.jpg

    台州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院党委书记

    陈保富

    “气上不来了,难过啊……”70多岁的陈大爷向接诊医师心内科蔡海鹏主任医师主诉这三年的身体情况。虽然断断续续也做了一些对症治疗,但一直没有好转,“胸闷气急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晚上平躺睡觉时,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整晚也睡不了一个好觉。”

    “我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心脏检查,发现问题比想象的还要严重。”蔡海鹏主任说,陈大爷的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已经导致心功能衰弱,如果再不进行治疗,心功能会越来越差,心衰加重,随时存在猝死的风险。

    蔡海鹏解释,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就像心脏“阀门”关不上,血液会发生回流,身体长期得不到足量的血液供应,久而久之心脏逐渐变大、失去功能。


    e020327050194533a842a74a661d84ce.png

    心脏瓣膜病变(图右下角)

    大爷病情危重复杂,蔡海鹏立即上报医院心肺诊疗中心带头人、党委书记陈保富教授。陈保富迅速召集心胸外科、心内科、介入中心、麻醉手术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全院讨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c45cdca8332346f2ba2460bbc8e11469.jpg

    全院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常规手术需要先打开胸腔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再打开心脏暴露病变的瓣膜,直视进行瓣膜修补或置换。这种手术方式对于陈大爷这样的高龄和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来说,创伤大、风险高。

    这条路走不通。多学科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更微创的手术方式置换病变的瓣膜,这种方法只需要在患者左肋部位做一个5cm的小切口,在超声等引导下将植入器引入,经过患者心尖到达病变瓣膜位置,再植入心脏瓣膜,置换病变瓣膜。

    “这种方法避免了开胸和开心、建立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复跳的风险,对陈大爷这样的高龄、高危患者来说,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减轻创伤,加速康复。” 这项新技术就是采用经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TAVR)。

    07a1495c451c488a997ec5c628a7ce63.png

    手术进行中

    经过充分和全面的术前准备,陈大爷被送入手术室。心胸外科陈保富教授带领心内科、麻醉手术科、介入中心、ICU、超声科等相关学科专家协同为手术保驾护航。

    ce892182a622440bba598e4b758534ba.png

    f47a92a34552494297074c46c0077d02.jpg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医生们成功置换了大爷的主动脉瓣,陈大爷肋部只留下一个小创口。术后在ICU监护一天后,陈大爷恢复良好,转到心胸外科普通病房后续监护。

    术后,大爷的胸闷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完全消失。“现在很舒服,很轻松!”大爷笑着对医生们说。

    术后第6天,陈大爷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各项复查结果康复较好,顺利出院了。

    创伤小、恢复快

    高危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福音

    陈保富教授介绍,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不断增加,其中主动脉瓣疾病已逐渐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疾病早期轻症时没有明显症状,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多年,甚至长达十余年。但随着病情逐步进展加重,患者会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症状。如果急性发作,则会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及猝死,而这也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疾病老年患者,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曾是唯一可以延长生命的选择。但约有1/3的患者常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无法手术。

    近年来,经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出现,给了这些高危或有心外科手术禁忌的老年患者一个新的生存机会。因此,如果(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出现不适症状了,一定要及早治疗,消除风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