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胃镜活检后病理报告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2-04-12 10:51:07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患者取病理报告单时常看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或阴性,有什么意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怎样?

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提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提示没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很特殊,大自然中很少见,他们却是人胃中唯一能够活的“居民”,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极高的细菌。经过调查发现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过我国属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0~70左右。幼儿(5岁以下)感染率达到50%。正常胃粘膜表面有一层粘膜屏障,是对胃起保护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破坏粘膜屏障,引起胃粘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最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和胃溃疡,若病情严重则可能发展成胃癌和粘膜相关淋巴瘤(MALT淋巴瘤)。因此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立即有效地对其使用抗菌素抑制或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粘膜病变、尤其是胃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有的患者取病理报告时,看到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这个名词,有什么意义?可以逆转正常吗?需要治疗吗?

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首先了解癌前病变的定义: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或疾病,如长期不治愈有可能转变为癌。所以说癌前病变并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恶性肿瘤的潜能,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应当注意,癌变病变并不一定发展癌。比如把苹果表面烂了一点比作癌前病变,如果不把烂的地方切除,最终会把整个苹果腐烂掉,发展为癌,如果早期把坏的切掉,苹果还是好的。所以说胃上皮内瘤变是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临床随访研究显示,大部分胃上皮内瘤变属低级别(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大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可逆的,经过适当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溃疡治疗)等可以逆转,仅少数加重或癌变。尽管恶性转变率低,但应定期随访,内镜下活检或内镜下治疗。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虽也有逆转可能,但在短期内进展为胃癌的风险较高,建议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或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局部切除治疗。

、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在去医院取病理报告单时,常会在报告单上看到“肠上皮化生”这个名词。肠上皮化生有什么意义?是否会癌变吗?

首先我们先了解肠上皮化生的定义: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胃粘膜细胞在病理情况下被长的像小肠或大肠的细胞取代了。根据病理特点分为完全性肠化和不完全肠化,不完全肠化又分为大肠型和小肠型。目前多数研究表明大肠型不完全肠化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肠化是胃炎中常比较常见的病变,经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出现。尽管长期的肠化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但一般不认为肠化的腺体是肿瘤性的。肠化是在胃粘膜损伤的基础上发生,所有要积极治疗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大肠型不完全肠化应1年复查胃镜1次。

、从胃炎到胃癌经历那些阶段?

提到胃癌大家可能很恐慌,其实胃癌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其经历是一个漫长的的时间演变。发展过程要经历: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肠上皮化生(40%胃炎发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8%的肠上皮化生发生异型增生,发展胃癌必经阶段,要警惕,及时治疗可以根治)—早期癌(1%异型增生会演变为胃癌,此阶段癌细胞局限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还没达到更深层次,这个时候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90%以上)—进展期和转移癌(癌症进展这一期,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约为20%)。

可见从胃炎到胃癌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演变,在异型增生之前每一个转折点给了你选择的机会,早发现早治疗,任何一个关口阻断疾病进展,都可以帮助你远离胃癌。

、如何早期预防胃癌?

1.定期复查胃镜:胃镜就像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 能用火眼金睛把胃里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对于可疑的组织取出来做活检,及时发现阻止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2.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要积极正规治疗,治疗措施常常采用联合用药。

 

台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供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